科學報告:化學計算能夠預測癌癥的發生
最近,賴斯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鑒別癌前體細胞何時會變成成熟的癌癥的方法。
血液中的生物標記物可能會揭示出突變的細胞是否已轉向形成腫瘤,以及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多長時間(取決于癌癥類型)。這可以使患者意識到他們生病之前面臨的風險。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Anatoly Kolomeisky與博士后研究助理Hamid Teimouri揭示了為什么通常被人體免疫系統破壞的癌細胞有時會克服防御措施變成腫瘤。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報告》雜志上,研究旨在闡明癌癥起源的微觀機制,即隨機突變在細胞中“固定”的點,該突變將它們傳遞給組織并最終使組織“不堪重負”。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計算了28種癌癥的“固定突變”概率,以了解它們與可得的有關癌癥一生風險的臨床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科洛梅斯基說:“癌癥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診斷時間過晚。”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便捷,簡單和通用”的方法來評估癌癥的起始動態,應該結合特定癌癥類型的起始動態以及確定的終生風險。
根據他們的公式,研究人員繪制了一張圖表,將28種癌癥的終生風險和起始時間相關聯,但幾乎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系。研究人員寫道:“這表明不能單靠癌癥一生的風險來評估患癌癥的危險。”相反地,腫瘤發生的固定時間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指標。例如,結果顯示,具有FAP的結直腸腺癌具有最高的終生風險,但其15年的固定時間風險幾乎是具有FAP的十二指腸腺癌的三倍。
他們的計算比較了具有癌癥相關突變的單個細胞與沒有突變的正常細胞的“適應性”,以及它們分裂的速度。研究人員認為,具有速度優勢的突變細胞可以更快地修復腫瘤,而且它們是正確的。
但是,他們的模型顯示出具有不利突變(低于正常分裂速度)的細胞有時也比正常細胞修復快時,對此他們感到驚訝。科洛梅斯基說:“人們通常在潛意識里認為,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會更快。但是,我們發現癌癥并非如此。醫生不應該像通常那樣簡單地根據患者的終身風險來做出決定,還應該根據我們計算出的動態特征來做決定”。
他說,隨著更多相關參數的加入,該模型肯定會得到改善。但是我們普通人還是應該始終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
焦點事件
-
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