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研究原位質譜聯合實驗室”在京揭牌 打通色質聯用和直接電離邊界
由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聯合德國Plasmion公司與華質泰科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共建的“新污染物研究原位質譜聯合實驗室”于4月29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分析測試百科網受邀見證了本次揭牌儀式。實驗室聚焦新污染物的快速檢測與現場響應,致力于突破痕量污染物篩查及環境風險評估中的關鍵技術瓶頸,推動原位質譜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深入應用。
該平臺的建立正值全球對“新污染物”問題高度關注之際。“新污染物”包括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內分泌干擾物、以及微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通常濃度極低、理化性質復雜,難以被傳統檢測方法有效識別,且對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構成長遠且隱蔽的風險。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桂斌院士致辭
生態環境領域專家江桂斌院士出席活動并致辭。他指出,原位質譜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無需復雜前處理,便可實現污染物的快速捕獲與結構解析,尤其在應對日益復雜的環境混合污染背景下展現出重要潛力。“電離無極限(Ionization has no limitation)”,江院士強調,“我們正邁入一個需要‘快檢、準測、現場響應’的新階段。質譜技術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儀器靈敏度的提升,更應突破樣品獲取與電離方式的邊界。”
他進一步表示:“SICRIT等新型軟電離技術的引入,不僅為構建環境污染物的快速篩查體系提供了關鍵支撐,也為未來實現環境暴露的動態監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聯合實驗室協議簽約儀式
“新污染物檢測是當前分析科學領域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亞韡教授指出,“本聯合實驗室將前沿電離技術與國家實驗室多年來在環境毒理研究中的成果深度融合,為實現高靈敏度、高通量、現場級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活動中,王亞韡教授還系統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新污染物研究領域的戰略布局與階段性成果。自1999年起,實驗室持續深耕該領域,率先提出“內分泌干擾物”等關鍵概念,并牽頭構建了我國污染物清單、環境暴露數據庫和健康風險評估模型等基礎科研平臺。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亞韡 主任
Plasmion公司的Jan-Christoph Wolf博士對公司進行了介紹。Plasmion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分析儀器及解決方案開發的高科技初創企業,善于開發質譜技術及其與其他分析技術的聯用,是工業實時質譜傳感器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銷售和服務網絡覆蓋了25個國家和地區,安裝的儀器超過150套,與多家知名色譜、質譜生產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
Plasmion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Jan-Christoph Wolf 博士 致辭
本次合作的技術核心為德國Plasmion公司開發的SICRIT(Soft Ionization by Chemical Reaction in Transfer)軟電離源。該技術無需添加試劑,適配性強,可無縫對接多品牌的大氣壓質譜系統,包括高分辨質譜與串聯質譜。既支持直接“嗅聞”與實時分析,還可靈活偶聯多種分離平臺,如GC(氣相色譜)、LC(液相色譜)、SFC(超臨界及合相色譜)、CE(毛細管電泳)等,適用于空氣、水體、土壤、食品、呼氣等多類型樣品的原位檢測,且顯著簡化前處理流程,大幅提升檢測效率與響應速度。
小編理解,SICRIT離子源打通了GCMS、LCMS、和直接電離的邊界。傳統上,GCMS電離配EI,LCMS電離配ESI,當需要增強小分子、弱極性化合物電離時會配置APCI,有時還配置APPI。而近年來出現眾多原位直接電離技術如DART、介質阻擋放電DBDI、DESI等。用戶需要配置多種離子源才能獲得多種電離的結果。
SICRIT源打通了上述邊界,只需一個SICRIT源,即可獲得類EI(支持GCMS,比EI譜圖碎片少)、APCI、APPI、DART、DBDI的譜圖。據悉,2025 ASMS上,Plasmion公司還將報道SICRIT電離的譜圖,成功進行NIST譜庫檢索匹配的最新成果。
所以,理想上,一家購買了LCMS的實驗室,可以配一套ESI,再配一套SICRIT,就可以獲得LCMS、GCMS、原位電離、質譜成像等各種譜圖。怪不得短短幾年,SICRIT已在全球售出150余套。
SICRIT:一套離子源“包打天下”
揭牌儀式當天,來自多家科研與監管機構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實驗室成立并開展深入交流。青島海關技術中心崔鶴研究員表示,SICRIT技術在低極性、低豐度化合物的檢測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尤其適用于口岸檢驗、突發應急與高風險區域的快速篩查。
青島海關技術中心 崔鶴 研究員 致辭
與會人員合影
活動結束后,與會嘉賓參觀了聯合實驗室平臺,并現場觀摩了SICRIT技術在真實環境樣品中的應用演示,現場反響熱烈,展現出廣闊的技術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