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水環境監測方法多為理化分析法,可定性、定量,準確性高,但通常只能反映瞬時污染狀況,對污染物監測的連續性不夠,難以對突發性的水體污染事故及時預警,不能反映水體中各種有毒物質的長期綜合效應;而生物監測技術,因反應靈敏、成本低、直觀,能反映各種污染物的綜合影響,日益受到環境監測領域的...
簡稱“生物監測”。環境監測方法之一。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應來表明環境污染狀況,從而為環境質量的監測和評價提供依據??蓱糜诖髿馕廴尽⑺w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監測。由于環境系統異常復雜,故需與物理、化學監測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淡水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HJ 831—2022),這是《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發布以來的首次修訂。該標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2、發光細菌法(1)方法原理發光細菌是一類非致病的革蘭氏陰性微生物,它們在適當的條件下能發射出肉眼可見的藍綠色光(450~490nm)。當樣品毒性組分與發光細菌接觸時,可影響或干擾細菌的新陳代謝,使細菌的發光強度下降或不發光。在一定毒物濃度范圍內,有毒物質濃度與發光強度成負相關線性關系,因而可使用...
Copyright ?2007-2025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頁面更新時間: 2025-07-04 15:43